各本科高校、各地级以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为高质量推进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积极探索和拓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新内涵、新模式、新路径,持续提高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高校人才培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和支撑能力,现就深化现代产业学院内涵建设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深化产业学院内涵建设,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互惠共赢,形成长效、稳定、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协作机制,发挥高校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优势,增强产业学院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做出实质性贡献,不断密切校政行企各方合作关系,形成深度利益共同体,增强产业学院自我造血能力。二、主要任务(一)坚持正确的办学导向。学校要出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管理办法并配套完善相关制度,为产业学院建设把握正确方向,充分支持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学院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学院党组织建设,学院重要事项须经学院党委集体决策,特别重大事项须报学校党组织审批。(二)建立可持续运行模式。学院须健全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多方参与的校政行企协同办学模式,具有相对独立的人、财、物管理权限和制度保障体系,能够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应为现代产业学院特别制定招生选拔政策,遴选符合条件学生进入学院学习。发挥各办学主体作用,组建精简高效的理事会,打造一支高度稳定的管理队伍。统筹协调办学经费、资产、科教等资源,不断提升内部治理能力,形成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资源、共担责任、共享发展成果的规范化、内涵式运行机制,实现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三)建设高水平教师团队。学院应建立由校内优秀教师和行业协会、企业业务骨干、优秀技术及管理人才组成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总数与产业学院年度人才培养规模相适应,实行专兼结合、校企双向流动、机动灵活的教师评聘制度,学院每个专业应长聘有行业经验丰富的企业教师5名左右。设置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形成产业兼职教师引进、认证与使用机制和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在学院内部建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双向培养,强化师资交流、研讨、培训,开展校企导师联合授课、联合指导。产业学院教师队伍应具有相对稳定性,产业学院5年以上长聘教师比例应达50%以上,兼职教师合作2年以上比例应达50%以上。(四)搭建集约化实践平台。学院应注重与世界500强企业、大型上市公司、高新技术企业和规模以上企业的合作,充分整合高校和企业双方资源,建立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践教学平台,企业研发平台、生产基地等,构建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实习环境,推进产业学院、产业园、科技园一体化发展。 一般情况下,每个专业应至少 有3个不同类型、规模的企业实践平台,并提供丰富的、可供研究生研究和本科生创新的产业真题,校企双方保持年度有新增合作项目、有具体研发产品或生产内容,以保持产业学院的技术先进性。(五)打造高质量课程体系。学 院应完善包括常规理论教学、实验实操教学、毕业设计(论文)、创新创业等在内的各类课程。注重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及时推进课程教学内容迭代更新。要关注行业创新链条的动态发展,注重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科学对接,建设一批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和案例集。学院各专业主干课程应保持稳定开设,注重对接企业增加实战化课程,并灵活设置项目化、模块化课程,形成适应行业需求的系列课程,一般专业主干课实践环节不少于30%,实战化、项目化、模块化课程实践环节不少于50%。毕业设计课程应有反映行业、企业实际的标准、规范、参考资料等,提高学生通过实践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职业胜任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六)构建特色化教材体系。学院 应积极引导行业企业参与教材(讲义)编写和选用工作,健全国家统编教材、与企业合编教材(讲义)、自编教材(讲义)结合的教材体系。合编、自编教材(讲义)应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采用新技术、新内容、新结构、新形态,适合产业学院理论及实践教学要求,有利学生中心的自学、自练、自检和教学互动,编写教材可不强调知识体系,但应侧重学生实践能力形成和创新能力塑造,引导学生达到产业某一行业岗位或岗位群中、高级技术技能。专业主干课程一般应有自编教材或讲义,并根据产业技术发展每年补充更新有关内容;其他实战化、项目化、模块化课程应有自编讲义、教学视频、教学软件和教学用具等,以帮助学生尽快习得相关技术技能。(七)完善应用型目标考核。学院要充分发挥校内、校外教师两个方面的优势,分工开展联合教学;理论教学方面要注重学科基本理论、原理、发展历程和现状的学习、拓展,实践教学方面要注重学生企业文化、精神、设备、标准、技术、管理的理解、掌握;要注重考核学生职业胜任力和工程文化素质方面的培养目标达成度,学生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较好的结合企业实际,解决复杂专业技术问题,初步具备在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要注重学生在专业领域行业企业就业情况、就业质量及职业发展情况的追踪反馈。一般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毕业生对口升学就业率应达到70%以上,区域服务率或留省率应达到60%以上。(八)加强在地化科技服务。学院要充分发挥人才与专业综合性优势,要注重与当地政府、行业协会密切协作,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关键问题开展协同创新,及时推动应用科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使成果第一时间对接企业技术、标准、规范,产生效益,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做出实质性贡献;要注重常态化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包括承担先进技术培训、职业培训、科普讲座、科技交流等活动,推动大学生在区域科技企业就业、实施高水平人才(博士、教授等)下沉计划,鼓励其进政府机关、进科技企业,联合开展项目规划、技术攻关、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要注重推动科教融合,将研究成果及时引入教学过程,促进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良性互动。三、保障措施(一)加强政策扶持。学校要鼓励产业学院大胆开展合作方式、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探索,按照人才培养特区的标准,给予产业学院在人财物等方面的充分授权;省教育厅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持续给予业务指导和支持,对学院优秀项目、平台申报省教育厅教学科研项目、平台给予倾斜支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支持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企业按程序申报广东省“产教 融合型”企业试点,并在项目申报、资质认定等方面给予指导支持;各地、各行业协会要大力支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展,为产业学院服务区域经济创造机遇、提供便利。(二)扩大经费支持。获省教育 厅立项的现代产业学院,学校应按照不低于100万元/个的标准予以支持,并根据学院建设实际需要追加经费支持;获评为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或教育部现代产业学院的,省教育厅将在“冲补强”专项资金中额外予以奖补支持;现代产业学院教学与管理运行经费由各办学主体共同协商承担,实行专款专用,保障学院经费充裕并逐年递增,满足学院各项发展需求。(三)强化日常管理。省教 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将定期开展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调研和监督检查工作,加强政策宣导和经验推广,促进现代产业学院有序运行发展;各高校要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作为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列入校长办公会议重要内容,定期研究和推进,要将现代产 业学院建设质量作为所在单位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指标项目,推动建好建强现代产业学院。请各高校根据本意见中所述任务和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修订完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管理办法或具体实施方案。
广东省教育厅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23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