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华商学院成功举办“AI+机器人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暨机器人产业学院揭牌仪式
——广州华商学院联合广东省计算机学会举办专题研讨会
2025年6月28日,由广东省计算机学会主办、广州华商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与广东图灵智新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具身智能浪潮下:AI+机器人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广州华商学院(广州校区)中央图书馆隆重举行。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深圳技术大学等30余所高校的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计算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近20家头部企业代表及学会领导齐聚一堂,通过前沿报告、圆桌论坛等形式,系统探讨AI+机器人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绘制“湾区模式”的战略蓝图。大会由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校长吕峻闽教授主持。

聚焦开局:“破界·共生·致远”引领智能教育新方向
广州华商学院校长胡军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学校正以“破界·共生·致远”三大战略主动拥抱具身智能时代浪潮,已累计投入4000万元建设省级新工科创新中心,并与百度、华为联合共建“鸿蒙创新班”,探索构建“三进模式”(产业需求进课程、工程师进课堂、项目进实验室)。同时强调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标志着学校在AI+机器人跨学科人才培养迈出关键一步。

广东省计算机学会理事长韩国强教授高度肯定了华商学院在产教融合方面的探索,强调AI与机器人深度融合对教育体系带来全新挑战,尤其在跨模态感知、自主决策等关键技术方面需高校与企业协同突破。

广东图灵智新技术有限公司CEO王武东先生指出,具身智能正步入规模化落地阶段,预计未来五年内人形机器人将加速商用。当前“AI算法+系统工程”型复合人才极度短缺,企业与高校需联合开发“课程-实验室-攻关项目”闭环体系,构建长期、系统、可演化的人才供给链。

高光时刻:机器人产业学院揭牌,打造“无AI不华商”战略支点
在大会现场,华商科教集团总裁、广州华商学院副校长廖伊曼博士宣读校方决定,正式揭牌成立“广州华商学院机器人产业学院”。这一举措不仅拓宽了学校在AI+机器人跨界融合领域的办学布局,也成为推动“无AI不华商”愿景落地的重要载体。


高端观点:前沿技术深度融合教育实践
广东省机器人协会执行会长任玉桐先生提出打造“智能系统与机器人学群”新模式,并倡导以项目制教学和产业联合攻关提升学生实战能力。协会将导入800家企业资源支持华商学院产业学院的课程开发与人才培养。

多方对话:院长圆桌激辩AI+机器人教育“融合、分层、落地”路径
在由华商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叶仕通教授主持的院长论坛中,来自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农珠江学院、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院长围绕AI+机器人教育痛点展开深入交流。
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印鉴教授指出,算力中心建设应避免“重复投入”,建议构建“国家-区域-高校”三级协同架构,实现垂直场景下的高效部署与共享。
华南农业大学人工智能院长李震教授强调农业类AI应用的复杂性,提出以“农艺知识+工程训练”打通专业壁垒,提升学生跨学科系统设计能力。
华农珠江学院人工智能院长王卫星教授分享“AI+传媒”交叉创新路径,围绕无人机、舞台机器人等场景,引导学生实现具身智能的差异化创新。
暨南大学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副院长施政教授认为,AI是“学科粘合剂”,应主动推动“AI+X”复合课程建设,强化能力导向的人才标准重塑。
华南师范大学阿伯丁学院副院长沈映珊教授介绍“进阶式科研训练”与AI助教系统应用,推动教学效率与学术能力双提升,助力学生进入全球高水平大学。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AI+机器人教育应实现“理论-实践”“算法-工程”“技术-人文”多维融合,破解“设备有了、课程散了、人才断了”的教育短板。

主题演讲:前沿技术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
深圳技术大学大数据与互联网学院李强教授作题为《探索深度学习与视觉触觉语言模型在触觉感知中的应用:SZTU 最新研究进展》的演讲,系统介绍了团队在视觉-触觉-语言多模态感知方面的研究成果,涵盖打滑检测、属性识别与灵巧手仿真训练等关键技术。他指出,触觉感知正为机器人系统构建更精细的“感官神经”,有望在智能制造与医疗康复等领域拓展落地场景。

广东图灵智新技术有限公司CTO刘鹤辉先生围绕“具身智能科研与教学实训平台”的工程落地经验展开分享。他从硬件配置、算法部署到场景设计全面介绍企业与高校合作路径,提出“仿真-训练-运行”闭环架构,展示多品牌机器人兼容适配方案,推动高校建立以场景为驱动的产教融合“实战平台”。

紫光数码AI事业部技术工程师尚志远先生介绍了“紫光5880训推一体机”解决方案。该设备支持主流大模型在本地高效运行,具备风冷/液冷灵活配置及强扩展性,能够为高校科研与教学提供开箱即用的AI算力底座,助力AI应用低门槛普及。

多维共建:产教协同释放“实训+转化”动能
在华商人工智能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杨波主持的“AI+机器人产教融合”论坛中,来自高校和企业的代表围绕“AI+机器人”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实训平台共建模式与竞赛实践落地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
华南理工张东教授指出,面对AI和机器人技术的快速演化,高校课程体系亟需迭代,需围绕岗位画像重构能力标准,加快教学内容更新周期,并引入“技能迁移”理念,增强学生适应技术变迁的灵活性。
大象机器人CTO伍祁林先生强调,AI+机器人教育应实现“课程+项目+竞赛”三位一体的融合式教学。他呼吁高校以真实产业需求为牵引,建立“学中做、做中赛”的教育生态,全面提升学生的系统集成与工程实战能力。
汕头大学姜大志教授结合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华南赛区运营实践,指出竞赛不仅是选拔机制,更是产教协同育人的抓手。企业通过赛题设计深度参与教学,借此提前发现并培养高潜力人才。
睿尔曼智能副总经理虎兴刚先生以竞赛平台为例,分享“企业反向定制人才”的成功经验。通过设定面向真实生产问题的挑战题目,引导学生在实训和赛事中构建解决方案,实现从“学”到“用”的能力跃迁。
华南农大李继宇教授强调,实训平台应以“科研+教学+产业”三位一体设计为目标,推动校企共建共享。他提出通过共享设备、联合开发仿真训练环境及真实任务驱动项目,打造“从实验室到工厂”的场景闭环。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AI+机器人教育要从“课上教什么”走向“课后能做什么”,通过打通课程、项目、竞赛与产业的闭环机制,实现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贯通。

引爆生态:AI Robot挑战赛启动,推动具身智能普及
大会尾声,“具身智能机器人仿真开发培训计划暨AI ROBOT仿真开发挑战赛启动仪式”隆重举行,标志着广东省AI+机器人教育迈出“以赛促学、以训带创”的关键一步。
图灵智新技术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钟伟康先生在现场介绍了本次挑战赛内容。赛事由广东省计算机学会指导,广州华商学院与图灵智新联合主办,面向全省高校开放报名。挑战赛将采用NVIDIA Isaac Sim仿真平台,设置自主导航与视觉抓取等任务,结合培训课程与免费算力支持,推动“以赛促学、赛训融合”。
广东省计算机学会秘书长黄轩教授、广州华商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戴经国教授、图灵智新创始人王武东先生、NVIDIA教育业务拓展总监杨光先生及专家顾问张东教授、李继宇教授、李强教授、姜大志教授共同登台,正式启动赛事与培训计划。
本次挑战赛将构建教学、实训与产业之间的有效通道,为高校AI+机器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抓手,助力具身智能技术在教育场景的广泛推广与应用。

闭幕展望:从理论探索迈向产教共生
广州华商学院副校长吕峻闽在闭幕致辞中总结道:“今天我们以产业学院的揭牌为起点,以论坛为桥梁,以挑战赛为引擎,构建起一个横跨学界、产业、政府的教育价值链。这标志着AI+机器人创新人才培养正从理念探索走向体系建构,迈入‘产教共生’新纪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