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历史沿革 >> 正文

人工智能学院院史

2025-05-21 

人工智能学院是学校目前唯一的工科学院,学院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思想为引领,贯彻落实新时代本科教育思想,坚持立德树人,遵循OBE人才培养理念,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定位,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需求,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新工科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科产教创等为抓手,致力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大湾区、广东省的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于20245月,现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媒体技术6个本科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21人,在校学生3541人。

 

第一节 概况

一、历史沿革

人工智能学院的前身追溯至学校20064月成立的经济系。经济系在20086月设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20092月,经济系中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及其师资力量进行整合升级,成立信息工程系;20194月,信息工程系与原华商会计学院应用数学部合并重组,成立数据科学学院;同年,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正式招生;2022年,增设人工智能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鸿蒙特色班);2023年,增设金融数学专业;2024增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20245月,更名为人工智能学院。

根据学校学科专业调整和优化需求,20252月底将电子商务专业调入数字经贸学院(该专业2025届毕业生494人仍留在人工智能学院直至毕业)、将金融数学专业调入数字金融学院。

二、学院(系)历任领导

信息工程系2009.5-2019.3

丘兆福2009.5-2009.10,兼主任

胡恬2009.11-2010.9,主任

骆耀祖2009.9-2010.8,副主任2010.10-2015.6主任

李建军2015.7-2016.6,主任

赖庆2016.7-2019.3,主任

蒋大锐(2016.7-2019.3,副主任、党总支书记)

数据科学学院2019.4-2024.4

韩兆洲2019.4-2023.3,院长

赖庆2019.4-2023.12,常务副院长

蒋大锐(2019.4-2023.12,副院长、党委副书记)

李远飞2019.6-2024.1,副院长

叶仕通2021.7-2024.5,副院长

吕峻闽2023.4-2023.12,院长

戴经国2024.1-2024.4,院长

杨波2022.11-2023.12,院长助理;2024.1-2024.4副院长

人工智能学院2024.5 至今

戴经国2024.5至今,院长

蒋大锐(2024.5-2024.6,副院长、党委副书记)

叶仕通2024.5至今,副院长

杨波2024.5至今,副院长2024.11至今,党委书记

陈洋广2024.7至今副院长2024.11 至今,党委副书记

杨本胜/洪绍勇2024.6至今,院长助理

三、内设机构(教研室、中心)

2009年成立信息工程系2010年设计算机科学教研室201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研室2012电子商务教研室2018软件工程教研室。

2019年成立数据科学学院设信息管理系、计算机科学系、电子商务系、软件工程系、大数据科学系,20222023年、2024年分别增设人工智能系金融数学系数字媒体技术系。

目前人工智能学院内设机构有:信息管理系、计算机科学系、软件工程系、大数据科学系人工智能系数字媒体技术系应用数学系、学工办、教务办、学院办公室。

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推进科产教融合,学院建立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产业学院、商务智能研究所、应用数学与统计研究所、软件应用开发中心、电子商务数字化技术中心。

四、师资队伍

(一)概况

专任教师121人,其中:高级职称53人(43.8%)、博士16人(13.22%)、硕博占比达88.43%、双师型教师38%,含国家千人计划1人、省级名师3人、南粤优秀教师4人、博硕导12人。

(二)获奖情况

戴经国获南粤优秀教师(2012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21年),李远飞获南粤优秀教师称号(2018年),王晓明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4年)、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2018年),杨本胜获南粤优秀教师(2021年),汪火云获南粤教坛新秀奖(1998年),胡玫艳获南粤优秀教师2009),侯春娟获广东省民办教育优秀教师(2021年)。

(三)社会兼职

戴经国:广东省云计算专委会副主任广东省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委员/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IEEE5刊审稿人

吕峻闽:教育部就业创业指导委员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理事省教学管理学会常务理事省高等教育学会数字化科学技术分会副理事长。

韩兆洲:中国统计学会常务理事省统计学会副会长《统计研究》等3刊编委

李远飞:省民办高校教指委常务理事省民办高教/粤港澳财经专委会理事

王晓明:IEEE3刊审稿人全国教学设计/信息安全等5项评审专家

周继鹏: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省云计算专业委会和广大省大数据专委会委员IEEE Trans3刊审稿人省重点学科负责人

洪勇:全国不等式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商经会经济数学分会副理事长、省数学会理事/教指委委员

郑世旺:商丘市十佳科技专家河南省电子教指委委员

胡玫艳:全国电商教育联盟理事

 

第二节 党团建设与学生工作

一、党团建设

20126月,中共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信息工程系党总支正式成立201910月更名为数据科学学院党总支,2022年成立中共广州华商学院数据科学学院(后更名为人工智能学院)委员会。截至2024年底,共有党员193教工52人,学生141

党建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聚焦师德师风、科研创新、教育教学、社会服务等方向,推行党建建在学科上模式,探索“四到位抓党建”的工作思路。截至202411月,与广州市公安局增城区分局雁塔派出所、广州粤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展党建共建,组织学业指导、少儿编程等帮扶活动。

2023年获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025年获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学生第一党支部2018年获评三型党支部2019-2022年连续四年获先进基层党组织20人获校级先进个人称号。

二、学生工作

学院设有6个学生组织(团委、学生会新媒体中心、党群志愿服务队分队、心理健康工作站、学生事务管理与服务中心),推动校园文化建设。2014年起连续10年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与8个单位党建共建,联合浙江理工等高校建立红色文化传承联盟。

优秀工作者荣誉:蒋大锐(2018全国民办高校优秀辅导员)、陈丽敏(2021全国民办高校学生创新研讨会创新奖三等奖)、谢嘉希(2022省优秀共青团员“三下乡”先进个人)、蓝光进(2021省资助先进工作者2022年度省学生资助工作者典型)等,耿艳利、蒋大锐、裴祖君获2023年广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一等奖,邓琴、陈丽敏获2023年广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二等奖,耿艳利获广东省2024年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评选三等奖。

 

第三节 教育教学与产教融合

一、教学工作

1.专业基本情况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09:省一流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10:校一流专业

电子商务2012:校特色专业

软件工程2018:校一流专业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2019:校级特色专业新工科示范专业。

人工智能2022:校级新工科示范专业

金融数学2023、数字媒体技术2024)。

2.课程建设

省一流课程1门《C语言程序设计》

校一流6门、思政4门、融合课程17门、数智融合11

3.教材建设

5年,我院教师主编教材13部,主要有:202112月,《大学计算机基础(Windows10Office2016微课版)》马焕坚、许丽娟,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225月,《智能产品营销与服务》颜远海,清华大学出版社;20229月,《Python程序设计》Python程序设计实验指导与习题集》赖庆、钟广玲,中国铁道出版社

4.实验室建设

学院拥有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交互体验中心、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实验室、云计算实验室、企业数据开发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等共计12间实验室,面积2021平方米,资金投入10595895.5元。20218月,创建大数据及人工智能交互体验中心、计算机公共实验室一、计算机公共实验室二;20228月,创建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实验室、云计算实验室、企业数据开发实验室、计算机综合实验室一、计算机综合实验室二、计算机综合实验室三、计算机综合实验室四、计算机综合实验室五;20239月,创建网络实验室。

5.实习基地建设

与华为、百度等知名的IT头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28个,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大数据技术等10余个行业,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选择。我院除金融数学、数字媒体技术两个新专业外,各专业实习单位数量如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习单位19个,软件工程专业实习单位23个,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专业实习单位10个,电子商务专业实习单位4个,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实习单位16个,人工智能专业实习单位6个。

二、产教融合

学院自2020年开始先后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开办创新班、岗前就业班,聘请密切合作的企业工程师进课堂。20199月至20253月,校企合作已签订合作协议的企业30家,主要包括:华为(2024年)、百度(2024年)、中软国际(2024年)等知名互联网头部企业,涵盖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个学科领域。

 

第四节 学科建设与教科研工作

一、学科建设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致力于汇聚一流的人才、打造一流团队、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学科建设涵盖计算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以及与经济、金融等多领域交叉的应用研究。学院有省级创新团队1个,学科团队由一群优秀的国内外学者组成,他们在各自研究领域有着独到的见解与研究成果,成为带动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教科研工作

2009年以来,人工智能学院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有效展开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将最新研发成果融入教学。开展名师公开课、资深教师示范课等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资深教师、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完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健全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引导教师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获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23项(含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2省级实验室教学示范中心1省一流课程1省级一流专业1个等,获校级项目95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以提升商科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虚实融合实习平台创新与应用),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校企协同、专创融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一中心、二基本方向、三课程模块、四着力点”为核心的信管人才培养实践)。

三、科研业绩

2009年以来,获科研项目139项,其中省级10项,厅级15项,合计经费885.4万元;教师共发表科研论文481篇,其中核心及以上论文312篇,SCI收录论文62篇。

获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立项情况部分

2016年,杨莉云《K-means聚类算法聚类中心点和聚类个数选取研究》赖庆《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学生精准扶贫政策与策略研究》李远飞《抛物方程和一类伪抛物方程在无界区域上的二择性及连续依赖性研究》。

2020年,韩兆洲《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类创新团队项目〈粤港澳大湾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2021年,侯春娟《一类非标准混合有限元方法的最优控制问题研究》。

2022年,洪绍勇《基于数据驱动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3年,洪绍勇《基于近红外光谱结合机器学习的农产品品质检测方法研究》。

2024年,侯春娟《“双碳”目标下广州市碳排放趋势及协同减排效应研究》;石金诚《基于数据驱动的民办本科院校学业预警及干预策略研究》;叶仕通《面向复杂交通环境的实时语义场景补全与动态预测技术研究》。

 

第五节 校外交流

20237月,学院举办了广东省民办教育 IT 特色专业建设探讨暨“信创产业发展及鸿蒙人才培养”研讨会。20253月,我校和广东财经大学联合承办2025年第七届自然语言处理国际会议

 

 


下一条:历史沿革

关闭